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请知悉。
堂堂一国宰相,居然穿着一件有破洞的衣服,看得皇帝都不好意思了。
这个洞就皇帝亲自命人暗中烧的,想看看宰相是不是风传的那样节俭,没想到这件破洞衣服对方真就穿了整整一年。
明明是百官之首,这位宰相为什么连件新衣服都不舍得买呢?
朝有张俭,如有一宝
张俭,人如其名,史书上对他的节俭大加笔墨赞扬,可如果仅仅只是节俭的话他也不可能流芳百世。
只有道德没有能力的人是入不了皇帝的眼的,更成为不了宰相。
展开剩余80%张俭虽然是官宦之后,可是到了他这一代早就家道中落,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,父母还是能够支撑张俭脱产读书。
三十三岁那年,张俭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高中状元,自此开始了五十多年的仕途。
在大多数封建朝代,作为进士三甲第一的状元,当官的起点是很高的。一开始往往就是中央的秘书岗,结识足够多的人脉之后,再去地方熬资历一步步升上来。
可是辽朝对状元却没有太多优待,只要是进士,甭管是状元还是探花,全都先下基层干活去。
所以张俭虽然贵为状元,但是一开始只能在云州的地方长官那里当个幕僚,品级也低得可怜。
不过事实证明,只要是个人才,到哪里都能发光发热,到哪里都有人当块宝。
他在云州的上司是真的把张俭当块宝了,辽圣宗有一次跑到云州狩猎来了,上司直接把他举荐给皇帝。
“臣这边没啥好吃好玩的进献御前,只有一个张俭,他可是这个时代的宝物啊,希望陛下可以签收。”
就这样,一个小小的地方幕僚官就这么得到了辽圣宗的破格召见。
两人一见面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张俭的气质,他没有为了见皇帝而特别穿着华丽的衣服,质朴自然反而博得了辽圣宗的好感。
接下来的面试环节,皇帝特意问这个芝麻官各种国家大事,结果张俭都能对答如流。
对于这样的人才皇帝自然给予了特别关照,直接让他去当了监察御史。
自此之后,张俭的仕途就和开火箭一样,几乎每隔个一两年就会被提拔。
直到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即位时,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托孤重臣。
烧洞试俭
在辽兴宗正式继位之后,张俭论品级是当朝太师,论资历是两朝老臣,论实权他还是中书令,掌管着国家的核心中书省。
皇帝的政令和底下官员的奏折都得通过中书省,张俭的权力已经达到了身为人臣的巅峰,照理说根本不差钱。
可是他平常穿的却都是粗布做的衣服,平常吃饭一顿只吃一道菜,大小官员的礼物孝敬更是一概不收,只领朝廷的死工资。
就连每个月富余的工资,他还会拿去接济别人。
对于宰相的节俭,兴宗一开始是很怀疑的,因为当时辽朝疆域辽阔,正是国力鼎盛的时候。
再加上南边的宋朝给辽称臣,每年都会缴纳大量的岁币,身为百官之首的张俭没道理过得这么穷啊,他是不是在进行政治作秀?
正好有一次,张俭在偏殿给他汇报政务,于是他就暗中命令手下人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几个洞做记号。
可是没想到,在这之后张俭还每天穿着那件有洞的破衣服,直到皇帝有一天实在看不下去才问他:“爱卿为何不把破衣服换了”。
张俭则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老臣穿这件旧衣服已经有三十年了,只是为了用行动告诉世人以及皇上,千万不要贪恋奢靡。”
当时辽朝的上层贵族互相攀比斗富已经成为常态了,可是与此同时这个政权的地缘政治环境依然危机四伏。
辽东有刚崛起的女真人虎视眈眈,西边的西夏也会时不时来侵扰边境,南边的宋朝同样也不是善茬,如今根本就不是享乐的时候。
张俭的一番话让辽兴宗大受感动,于是让他去国库随便支取财物补贴家用,可张俭到国库之后却什么金银珠宝都没拿,只拿了三匹布。
结语
五千年中华历史,权倾朝野的宰相不计其数,但是像张俭这样以两袖清风的美名流传后世的,实在屈指可数。
史书对他的评价是“廉俭正直”,这四个字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他的一生。
参考:
辽史·列传·卷十:
方冬,奏事便殿,帝见衣袍弊恶,密令近侍以火夹穿孔记之,屡见不易。帝问其故,俭对曰:「臣服此袍已三十年,时尚奢靡,故以此微讽喻之。」上怜其清贫,令恣取内府物,俭奉诏持布三端而出,益见奖重。
张俭 (辽朝)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发布于:江苏省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